豫剧的角色行当,由“生旦净丑”组成。一般称为四生、四旦、四花脸。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,四兵四将四丫环;八个场面两箱官,外加四个杂役。
四生:正生(或称红生、大生、大红脸)、二生(或称二红脸、马上红脸)、小生(后来又分出了“娃娃生”)武生(或称边生)。
四旦:正旦(青衣、闺门旦)、小旦(花旦)、老旦(婆旦)、彩旦(泼旦、丑旦),后来又有了“帅旦”、“武旦”(刀马旦)。
四花脸:大花脸(含白脸)、二花脸(或称武花脸、摔打花脸,以后又分出“毛脸”)、三花脸(丑)、黑脸。
相关推荐
也属锣的一种,因锣面较小而得名。铜制,圆形,直径约22厘米,中心部稍凸起,不系绳。演奏时用左手指支定锣内缘,右手持一薄木片敲击发声。它的音色明亮 清脆。小锣在京戏中也称京小锣,它与大锣在京剧中随着表演动作的节奏敲击,起着衬托和加强效果的作用。它在锣鼓曲时,除有时突出其音色特点外,也敲击花点,起着丰富合奏的效果。小锣身为一圆型弧面,多用铜制结构,其四周 以本身边框固定;锣棰为一木棰...
属锣的一种,因面较大 故称大锣。它是铜制的,直径约30厘米,扁平圆体,有边,边孔较小,系以绳。演奏时,左手提锣,右手持木槌击奏,在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常用到它。 它也常与别的打击乐器相互配合,但它起着最主要的作用。锣面各部分发音高低都不同,中心发音较低,靠边的部分发音较高,演奏者常利用这一特点,在锣边、锣心或二者之间,击奏不同的音色和音高。它那粗犷、宏亮的音色,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。...
堂鼓又称同鼓,属打击乐器。以木为框,两面蒙牛皮。演奏时,将鼓放在木架上,用双木槌敲击。 鼓框是木头作的,两面蒙上皮革。 演奏时,将鼓放在木架上,用木头作的双槌敲击。 堂鼓鼓面较大,从鼓心到鼓边可以发出不同的音高,音色都不一样,一般是鼓心的音比较低,鼓边的音比较高。经由通过敲击鼓边、鼓心和控制敲击的力量,可以获得大幅度的音量和音色对比,也能演奏出复杂的花点,对情绪及气氛的渲染有较大的作用...
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,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。2006年,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,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! 豫剧五大音乐流派 1、祥符调。是标准的中州正韵,是豫剧的母调。风格是粗狂、高亢、激越,古朴醇厚、委婉明丽。代表人物:豫剧皇后、梆子大王、豫剧梅兰芳陈素真,另,阎立品、桑振君、宋桂玲、王秀兰唱的祥符调艺术性也很高。 2、豫西调(西府调)...
豫剧,又称“河南梆子”。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,现流行于河南、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安徽、湖北、江苏等十余个省份。原有豫东调、豫西调、祥符调、沙河调四大流派,现以豫东、豫西调为主。出现过常香玉、陈素真、崔兰田、马金凤、阎立品、桑振君等著名旦角演员。剧目有《花木兰》、《拷红》、《春秋配》、《穆桂英挂帅》、《花打朝》、《秦雪梅》、《对花枪》、《桃花庵》...
关于豫东调的形成,有两种说法: 一种说法是,开封附近的祥符调传入演变而成, 乾隆年间,住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北门附近的著名梆子戏艺人蒋扎子,开科授徒。数十年间,蒋门班培训了大量的梆子戏演员。道光年间,黄河在开封一带决口,朱仙镇周围尽成汪洋,蒋门班无法维持下去,便向四方流落、发展。艺人相传至商丘一带的,形成豫东调。 但是上述说法得不到证据的支持,开封附近蒋门何时传入商丘一带,没有文字可考...
成立于清光绪年间,著名演员有唐玉成、王彦(燕)山、拌草棍、王福德等,后又有朱勤堂、丁福祥及女演员郭翠琴、刘艳芳等先后搭班。演出的主要剧目《文王跑坡》、《地塘板》、《反徐州》、《白玉杯》、《取成都》等,深受观众欢迎。特别是红脸唐玉成,用本嗓演唱,苍劲浑厚,又善用偷字、闪板、加衬、叠句等,说唱巧妙结合,悲愤壮烈之情绪浸入肺腑,被誉为“红脸王”...
也是清光绪年间组建的一个较有影响的豫东调戏班。知名演员先后有生角演员丁允芝、王殿卿、杨东来,旦角万人迷、刘随、高子俊、盖两江、王成、韩风仙,净角一声雷(广建)、刘克金、孙迎科等,演出主要剧目有《洪昌府》、《天门阵》、《诸葛亮吊孝》、《老河东》、《周老汉送闺女》等。1938年日寇入侵后散班...
友情链接